資料識別:JN00000404_12
資源主類別:書籍與研究論著類
題名中文:說明:(丁)石刻 附古玉
題名外文:
創作者:臺南市文獻委員會
編者:臺南市文獻委員會
地名關鍵字詞:赤崁樓
主題與關鍵字-資源次類別:篇章
出版日期:民國44年6月30日, 1955年06月30日
書刊名:臺南文化
刊別:季刊
卷期:第4卷第4期
起迄頁碼:92-102
出版地:臺南
發行地:臺南
全文逐字稿:
丁、石刻(300) 道署壯北石獅石鼓(301‧1─‧4) 臺灣巡撫道署建於康熙間,石獅二座成於是時,青斗石質,高一○三公分(未連座)。光復後由忠烈祠移存本館,陳列第一室前廣場上。石鼓二座成於同時,高七○公分,光復後由忠烈祠移存,陳列第一室前廣場上。(圖見第一○頁) 鎮署壯北石獅(302‧1─‧2) 臺灣總鎮署建於康熙間,石獅二座成於是時,青斗石質,鏤刻頗精,高一七五公分(連座),光復後收存,陳列第一室前廣場。(圖見第一○頁) 縣署石板(303‧1─‧2) 縣署乾隆十五年(一七五○)知縣魯鼎梅建,石鼓二座成於是時。光復後字原址移存,置本館進口處。 文昌祠壯北石獅(304‧1─‧2) 文昌祠建於康熙間,石獅成於是時,青斗石質,高一六三公分(連座),光復後由東門路奎樓移存本館(奎樓原址在今中正、忠義路交叉稍西處),陳列本館廣場。 聖旨牌(305) 康雍間,侯孟富妻劉氏尾娘以節著,乾隆十四年奉旨建坊旌表。坊在上橫街(今忠義路),今圯,僅存期額(即此牌)縱七七,橫六一‧五公分,今(四四)年三月中自延平郡王祠後移存,陳列第二室右廊側。(圖見第一一頁) 台灣府城隍廟圖碑(306) 城隍廟圖碑,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知府蔣元樞造,縱二五二‧五,橫八四‧八公分,四十三年自城隍府廟(在青年路)移存,龕列第二室平臺前壁。(圖見本刊四卷二期二八頁,說明參閱同期一一九頁。) 軍工廠圖碑(307) 軍工廠圖碑時代作者與前件相同,縱二三九,橫七七公分,光復後自軍工廠原址(在北區塭田中)移存,龕第二室平台前壁。(圖見本刊四卷二期三○頁,說明參閱同期一一九頁。) 石臼(308) 石臼,乾隆四十二年軍工廠鼎建時所置,為擣製油灰之用具,高四四‧五,圓徑六五‧五公分,與前件同時自原址移存,陳列第二室前廣場。(圖見第一一頁) 石馬(309) 石馬一件,係臺南縣永康鄉州仔尾鄭其仁墓前之石刻。高一二○,身長一一八公分,左前足毀,光復後自圓處移存,裝置本館第一室樓下廣場。(請參閱340說明,圖見第一二頁) 柱頂石刻(310) 清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福康安平林爽文之亂,建海安宮於郡城,柱頂石刻頗見特殊。太平洋戰中,廟毀於彈,舊物多殘,獨此物完,原件高五四,縱橫俱三九‧五公分,四十三年冬自原址移存,陳列第一室右廊側。(圖見本刊四卷二期五四頁,標題誤作「柱礎」。) 石象(311‧1─‧2) 石象二座,清道光間臺邑紳士吳尚新墓前之石刻,高五三‧五公分,光復後由石鋪購存,裝置本館進出口磚柱柱頂。(圖見本刊四卷二期五三頁) 嵌平石刻(312) 臺灣府署龕平象行石刻,廢為四嫂巷路石頗久,年代未詳,存件已非完璧,縱八七,橫四八公分,本(四四)年春移存本館,陳列第二室右廊側。(圖見本刊四卷二期第五三頁) 石蘭石獅(331‧1─‧12) 光緒十二年(一八六六)臺灣縣知縣沈受謙就赤崁樓故址建文昌閣與海神廟,平臺讓已欄杆,造小石獅十二間製其中,雕鏤頗存氣勢,大小各相若,俱高約四五公分。(其一圖見第一二頁) 海屋添籌石刻(314) 海屋添籌石刻,寧波石質,當係同光間物,久廢為民權路覆戒水溝之路石,今(四四)年春移存本館,陳列第二室右廊側。縱一四‧五,橫六七‧五公分。 李太白塑像(315) 太白石刻像高一九公分,四二年九月問本會採訪安平時發現移存之,陳列第一室。(圖見第一三頁) 「大畏民志」石額 額,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臺灣知府倪象愷所提,龕考棚內,縱三○,橫一一八公分。象愷九年陞臺灣道,後已不洽輿情去職。額光復後由曾玉明總兵(大會)宅後移存本館,陳列第二室(圖見第一四頁) 「光拜峰」題石(317) 清用鄭間(一七二三─三五)臺邑耆老李文奇構築園亭,此石即係所置,縱七○‧四,橫二七公分。光復後本市自強街蔡炳煌先生所贈,陳列第二室。(圖見第一四頁) 菜氏貞烈坊石頭(318) 蔡氏貞烈坊,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立,坊圯,僅存此額,額題:「乾隆十一年奉旨旌表旨故處士張金生妻蔡氏貞烈坊○丙寅計秋穀但立」。縱四二,橫一二五公分,光復後由市政府內移存,陳列第二室。(圖見第一四頁) 「鴻指園」石額(319) 額原龕臺灣府屬鴻指園內,乾隆三十年(一七六六)知府蔣允焄所題。縱五七,橫一四三公分,青斗石質,光復前由府屬故址(今衛民街憲兵團部)得之,陳列第二室(圖見第一五頁) 「崇文書院」石額(320) 崇文書院建於康熙間。嘉慶二十三年(一八一八)署臺灣知府鄭佐廷改建之。額為佐廷所題,款作:「嘉慶戊寅年鄭樂榖旦修建署臺灣府知府鄭佐廷○石」,縱五○,橫一一一‧五公分,廢置永福路關帝廟佐「馬使爺廳」前為堦石,光復後移存本館,陳列第二室。(拓片長刊本龕四卷二期四頁,圖見本期第一五頁) 「不矜不伐」石額(321) 額年代無考,或為乾隆間物,縱二八‧七,橫八○公分。原龕臺灣總鎮署內。光復後由自強(大銃)街烏鬼井邊移存,陳列第二室。(圖見第一五頁) 旌表石額拓片(322) 林朝英字伯彥,臺邑人,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貢成均,以資授中書銜。成英樂襄地方義舉,嘉慶初,倡修縣學文廟,並董工役,自費萬金。廟成,有司奏聞,下旨嘉獎,建坊,賜重道崇文之匾。坊現存中山公園,有額鐫曰:「己酉科歲貢生原中書柯科中書欽加光祿寺署正職銜林朝英立」,藏件即其拓片,縱三四,橫一九八公分,陳列第二室。 小北門石額(323) 道光十五(一八三五)年臺郡城增築小北門外郭,龕置此額,鐫云:「小北門道光乙未年孟春月建」。額長方形,縱五○‧七,橫一九二‧五公分,光復後由三分子營房移存本館,陳列第二室。(圖見第一六頁) 大北門石額(324) 道光十五年郡城增築大北門外郭時龕置,鐫云:「大北門道光十五年十月建」。額長方形,縱五九,橫一二三公分,光復後由三分子營房移存本館,陳列第二室(圖見第一六頁) 東郭門石額(325) 道光十五年郡城增築大東門外郭,至此額,鐫云:「東郭門道光丙申端月吉置」。額長方形,縱五四,橫一九一公分,日據時,毀東郭門,移存本館,陳列第二室(圖見第一六頁) 「億載金城」灰額拓片(326) 同治間,沈葆楨奉旨巡臺,為固海防,走請於二鯤鯓(安平南)建築炮城,竣工於光緒元年(一七八五)。葆楨親題其城額曰「億載金城」,字徑約七○公分,本件係其拓片。城額高數仗,臨空多風,拓印至為不易。日據時,恐灰塑易化,特倩工拓之,以存其真。今原額風化日甚本片成海內孤本,益增珍貴云。陳列第二室。(圖見第一七頁) 「文山秀氣」石額(327) 文山秀氣石額,來歷未詳,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六月,該院掌教楊希閔於院中掘地得之,(希閔有附識鐫石,其文見本期八一頁)字徑約五○公分,碩大無論,稱海東第一,陳列第一室。(圖見第一七頁) 曾蔡二姬墓碑拓片(328) 曾蔡二氏係延平郡王鄭成功愛姬,墓在本市大南門外新坪,其碑鐫云:「皇明藩府曾蔡二姬墓」。碑縱一○七,橫七七公分,本館藏拓片,陳列第二室。(圖見第一八頁) 鄭氏二公子墓碑拓片(329) 鄭氏聖之、省之,俱延平俱王鄭成功子,墓在大南門外新坪,其碑鐫云:「皇明聖之省之二鄭公子墓」。碑縱一○七,橫七七公分,本館藏拓片,陳列第二室。(圖見第一八頁) 陳永華暨夫人洪氏墓碑拓片(330) 陳永華暨夫人洪氏墓碑存臺南縣柳營鄉果毅後,鐫云:「皇明贈資扇大夫正治上卿都察院左都御史總制諮議參軍監軍御史諡文正陳公暨夫人淑貞洪氏墓」。碑縱九四,橫七五‧三公分,拓片存本館,陳列第一室。(圖見第一九頁) 辜氏墓碑(331) 辜氏墓在本市大南門外墓地,日劇時清塚,墓碑廢為本市友愛街(國華戲院後)覆溝路石,本館發現移存之,鐫云:「皇明顯妣慈勤辜氏墓戊午(永曆三十二年西元一六七八)年春但孝男李年、民仝立」。碑縱九七(入土部分三四),橫二八‧五公分,陳列第一室。(圖見第一九頁) 洪公墓碑(332) 洪公墓在本市大北門外墓地,日劇時清塚,墓碑廢為台南縣永康鄉圓邊坐石,本館發現移存之,鐫云:「皇明考光斗洪公墓辛酉(永曆三十五年西元一六八一)季東榖旦孝男英、雄仝勒石」。碑縱一二一‧六(包括入土四七‧一),橫三四‧二公分。陳列第一室。(圖見第一九頁) 黃氏墓碑(333) 黃氏墓在本市大東門外墓地,日劇時清塚,墓碑廢置於衛民街憲兵團部牆邊,鐫云:「皇明顯妣慈母黃氏墓辛酉年(永曆三十五年西元一六八一)仲冬吉旦孝男洪夢熊立」。碑縱八一,橫三○五公分。陳列第一室。(圖見第二○頁) 唐氏墓碑(334) 唐氏墓在本市市郊,日據時清塚,墓毀,墓碑流入石鋪,本館購存之,碑鐫云:「皇明妣慈順唐氏墓壬戌(一八六二)孝男洪點立石」。碑縱三七,橫一○三‧五公分。陳列第一室 鄭氏墓碑(335) 鄭氏墓在本市大南門外墓地,日據時清塚,墓碑廢為西門路(舊名經館埕前)鋪溝踏石,本館發現移存之,鐫云:「明許門鄭氏墓孝男義舉祀立」。碑縱橫一○二(入土部份三九),橫二九公分,陳列第一室。 黃公墓碑(336) 黃公墓在本市小南門外墓地,日據時清塚,墓碑廢為本市大同路民家坐石,本館發現移存之,鐫云:「明韞玉黃公墓嗣南汝楷立石」。碑縱一九六‧五,橫七二公分,陳列第一室。(圖見第二○頁) 蔡公墓碑(337) 蔡公墓在本市大南門墓地,日據時清塚,墓碑廢為體育場附近鋪溝踏石,版館發現移存之,鐫云:「皇明顯考諡敦資蔡公墓孝子仕覲立石」。碑縱一九六‧五,橫七二公分,陳列第二室。(圖見第二○頁) 李氏墓碑(338) 李氏墓在本市小南門外墓地,日據時清塚,墓碑廢為開山路附近民家門前踏石,本館發現移存之,鐫云:「同邑明羅門李氏墓□□□仝立」。縱一一○(入土部分四二),橫二八公分,陳列第一室(圖見第二○頁) 陳登昌墓道碑(339) 碑原立三分仔路南園中,光復後本館移龕第二是樓下右壁,鐫云:「皇清誥贈奉政大夫祖考登昌陳先生墓道乾隆十年歲次乙丑季春吉旦山西汾州府分府孫陳奇典立石」。縱二八六,橫一一四‧五公分。(圖見第二一頁) 鄭其仁墓道碑(340) 碑原立北區柴頭港福德祠邊,光復後本館移龕第二室樓下右壁,鐫云:「聖旨欽賜祭葬入祀昭忠祠軍功遊府加郡閫府世襲雲騎尉罔替忠勇靜齋鄭公墓道」。縱二七七,橫八四‧五公分。(其仁續修臺灣縣誌有傳,圖見第二二頁) 王府君墓道碑(341) 墓誌全文井說明見本期四九頁 劉府君墓誌銘(342) 墓誌全文井說明見本期五一頁,圖見二三頁。 鄭母慈勤郭氏墓誌銘(343) 墓誌全文井說明見本期五五頁。 鄭府軍墓誌銘(344) 墓誌全文井說明見本期五五頁。 鄭母淑慎林氏墓誌銘(345) 墓誌全文井說明見本期五六頁。 新興坑仔底橋碑記(346)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刊四卷三期八六─八七頁。 興修瀨道功德碑記(347)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五八頁,圖見二三頁。 鴻指園記(348)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五九頁,圖見二三頁。 重修德安橋記(349)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刊四卷三期八七頁。 修建臺灣縣補廳衙署記(350)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六○頁。 重建安瀾橋碑記(351)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刊四卷三期九一頁,圖見本期二三頁。 萬壽宮下馬碑(352) 碑縱一五○,橫三三公分,乾隆四十二年臺灣府知府蔣元樞修建萬壽宮石所勒,漢滿文井列,漢文云:「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本館自萬壽宮固旨收存之,陳列第二室。(圖見二六頁) 佐屬公舘碑記(353)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六一頁。 鼎建臺澎軍工廠碑記(354)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六二頁。 重修先農壇牌記(355)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六三頁。 義民祠記(356)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六四頁,圖見二四頁。 捐置義民祠田房碑記(357)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六五頁。 嚴禁海口舞弊以安商艘碑記(358) 本館藏其拓片,陳列第二室,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刊三卷四期九一頁。 重建安瀾橋碑記(359)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六六頁,圖見二五頁。 重建義民祠碑記(360)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六七頁。 重建旌義祠捐題碑記(361)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六八頁,圖見二四頁。 王氏祖塋保護告示牌記(362)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六九頁。 嚴禁汎兵藉端勒索縱馬害禾碑記(363)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七○頁。 修造老古石街路頭碑記(364)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刊三卷四期九二─九三頁,圖見本期二七頁。 奉憲禁各衙胥役勒索紳衿班數碑記(365)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七一頁。 重興安瀾橋碑記(366)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刊三卷四期九四頁。 李氏祀業碑記(367)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七二頁。 重修樂安橋崇福宮碑記(368)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刊三卷四期一○五─六頁。(三卷四期題作「重修崇福宮碑記」,原碑闕題) 重修旌義祠碑記(369)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七三頁。 鄭延平王慶誕芳蹤碑記(370)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七四頁。 重修崇福宮樂安橋碑記(371)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七五頁。 修造臺澎提學道署初記(372)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七六頁。 修造臺澎提學道署初再記(373)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七七頁,圖見二五頁。 重修安瀾橋石碑記(374)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七八頁。 劉明燈虎字碑(375) 劉明燈清同治間臺灣總兵,同志七年(一八六八)親書「虎」字勒石豎臺灣總鎮署前。日據時原碑運存日軍臺南經理部,今佚。本館存其拓片,全片縱一三八,橫六九‧五公分。「虎」字草書縱一二九‧五,橫五○‧五公分,款云:「同治七年九月劉明燈書」。署印二。存庫。(圖見二六頁) 臺郡清溝碑記(376)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七九頁。 買補倉糧碑記(377)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八○頁。 朱子書石刻補龕碑記(378)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八一頁,圖見二七頁。 重建安平昭忠祠碑記(379)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八二頁。 重修樂安橋崇福宮井起後落碑記(380)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八三頁。 天后宮廟庭禁築草藔碑記(381)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八四頁。 嚴禁錮婢不嫁告示牌記(382) 碑記全文井說明見本期八五頁。 附古玉 寧靖王玉笏 玉笏,考係明寧靖王遺物,王凱泰臺灣砸詠云:「故王一去陪五妃陪,海外黄沙○幾堆!猶有山僧疏解事,介圭不使沒蒿來。」注云:「道光年間,農人掘土得圭,法華寺僧奇成以榖易之。滌去塵埃,見朱術桂三字,之為王物。近已飭藏祠中。」(按玉笏未見「朱術桂」三字)厥後流為「三郊」所有,輾轉寄存,幾為私人所據。光復後經市府提出訴訟,由最高法院判歸市府,存本館第一室,笏黑色,文采燦然,一面彷彿「天官」狀,洵希世奇珍也。笏長五四,寬六‧八,厚一‧五公分。(圖見二八頁) 玉環(384) 玉環日據時竹滬(高雄縣湖內鄉竹滬村)古墳出土物,考係寧靖王元妃羅氏墳內明器。色澤似前件,圓周二六,徑八公分,本市西門路柯水木先生所贈,陳列第一室。(圖見二八頁) 玉笏(385) 玉笏,民國四十三年臺南縣白河鎮仙草埔發古墳時所得,或係明季遺老之遺,色曰,若獸骨之化石,有青線紋。長三二,寬六‧二,厚○‧六公分,陳列第一室。(圖見二八頁)
出版者:臺南市文獻委員會
發行者:楊請
型式-層次:單件
型式-資料類型:文字
語言:中文
歷史分期:1945-1965 (戰後初期)
臺灣地區1:臺南市 中西區 民族路二段212號 22.997478, 120.202543
外國1:臺南市 中西區